请问减污和降碳的协同点在哪里?黄润秋: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降碳与减污之间可以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
加大赤泥、锰渣等大宗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和科研攻关力度,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层层传导责任,进一步强化各支部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利用热点网格技术,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执法,在环境监测、污染源监管等方面构建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18日表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已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得益于法规标准体系国内领先、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区域协作更加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就。重污染发生频率、峰值浓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在用大气类地方标准达41项,全力构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环保标准体系。搭建全国首个重型汽车在线监控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扬尘视频监控平台、创新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
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30+,较十二五末的2015年下降了42.6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保持最优,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于建华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减排为抓手,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保证全区核与辐射安全,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贵港、钦州等工业废渣处置、梧州岑溪市稀土开发污染问题整改,梧州北山水厂、富民水厂饮用水水源地取水点上移等要加快推进。(十三)编制实施各专项规划。以环评审批为抓手,加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二是全面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完善各涉海部门海洋执法、海洋环境监测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北钦防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
发挥生态环境引导作用,持续推动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和农业投入等结构调整,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一是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持续抓好以烟花爆竹禁燃限放和秸秆禁烧为重点的春季攻坚行动、以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夏季攻坚行动、以工地扬尘治理和甘蔗叶禁烧等大气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秋冬季攻坚行动。
以保优、治污、强基础、防风险为主线,加快编制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谋划十四五广西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三个重大,加强与国家相关规划衔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完善并报批印发后组织实施。完善督察整改调度、盯办、督办机制,全力推进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及时完成问题销号,加快全区第一轮生态环境问题清单清零。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协调推进编制我区十四五大气、重点流域、海洋、土壤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核安全与辐射环境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等方面专项规划,形成以综合规划为统领、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二十二)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区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推动并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年度工作任务。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方面。六、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夯实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基础,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
(三)努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开展双源调查(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重点污染源),推进化工园区、危险废物填埋场等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组织编制广西2019年省级温室气体清单。聚焦强首府战略、双百双新、三企入桂、五网建设、大健康产业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深化环评审批放管服改革,推进环评审批正面清单改革举措制度化。加强医疗废物、废水等处理处置日常环境监管和技术指导,提升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运行管理水平。扎实做好生态环境形势分析,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集成与上报。加快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落地应用,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强化监测能力建设,推进构建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的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组织做好各生态环境要素、重点污染源、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监测与评价,推进全区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和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90%。
落实生态环境统计改革要求,依法依规做好生态环境统计工作,保障生态环境统计数据真准全。全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满足十四五规划时序进度要求。
(十四)编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成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考核目标和36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考核目标任务。
建立完善自治区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七)陆海统筹,保持海水质量优良。主要指标初步设置如下。
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优化和倒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经济取得新进展。加强联系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困难。
落细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企业实行守法不扰、违法严惩差异化监管。(八)风险管控,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排查、督促消除环境风险隐患,健全环境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环境应急虚拟物资库,推广南阳实践,指导有关市县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河流及重要河流一河一策一图试点工作,与粤湘滇黔4省签订跨省(区)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科学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引导扶持环保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污染防治、大宗固废利用处置等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全区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比例满足十四五规划时序进度要求。(十五)健全生态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具体抓好玉林市、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梧州市、百色市、崇左市7个重点区域,漓江、南流江、九洲江、钦江、北流河、义昌江、下雷河、东安江等重点流域及7条入海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水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
协调推进粤桂两省区九洲江流域第三轮生态补偿试点,建立完善与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云南、贵州、湖南等省水环境共治共享和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汲取中铝广西稀土公司经验教训,对已完成整改及销号问题不定期开展回头看抽查检查,防止问题反弹。
加强督察制度建设,完善自治区级督察体系。(十二)编制实施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一是大力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继续开展入海排污口综合治理,督促污染防治责任单位确保入海排污口尾水稳定达标排放。推进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